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苦荞新品种“川荞4号”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


    摘 要  苦荞新品种“川荞4号”,于2009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产量较全国对照种“九江苦荞”增产31.89~34.87%,较地方主栽品种“依额”增产22.13~60.87%。该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结实率高,适宜于四川省凉山州及类似地区荞麦主产区春、秋种植。
    关键词  苦荞  选育  栽培技术


   
苦荞麦(Ftartaricum Gaertn),在我国属小宗杂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00万h㎡,四川省是全国苦荞麦的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7万h㎡左右。凉山州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h㎡以上。由于对其研究较少,长期以来大面积种植的苦荞仍是种植多年的地方混杂品种,单产一直在750~1500kg/h㎡徘徊。近年来,苦荞麦被现代科学认为是一种集营养、保健、疗效于一体的作物,是21世纪新粮源。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苦荞麦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后,将为彝族同胞脱贫致富起到不可低量的作用。
1  品种来源
    用“额02"作母本,“老05"(川荞1号)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从后代变异群体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经加代系统选育而成。
2  选育过程
    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于1996年用“额02"(籽粒短锥、灰色)作母本,“老05”(川荞l号,籽粒长锥、黑色)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种子(Fl代),1997年对Fl代进行单粒播种,成熟后单株收获(F2代)。1998~1999年对F2代进行单株混种,成熟后进行株系选择。1999年秋~2001年秋进行株系鉴定,获优异株系(F3代)。2002~2003年春秋季对F3代进行评价、鉴定、加代繁殖及单株产量测定。经择优比较、多代株系选择及系统选育获得遗传稳定、性状优良、适应性强的苦荞新品系。2008~2009年参加凉山州苦荞麦区域试验。
3  品种特征特性
3.1特征特性
3.1.1 植株  幼苗绿色,株型紧凑,抗倒伏、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
    株高104.Ocm,主茎分枝5.8个,主茎节数16.9节,茎秆绿色,花绿白,无香味,花序柄长5.3cm。
3.1.2 籽粒  不易落粒,籽粒灰棕色,粒型长锥。单株粒重2.46g,千粒重20.0g。
3.1.3 品质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测试结果:籽粒粗蛋白含量13.84%淀粉含量64.90%,粗脂肪含量3.06%,总黄酮(芦丁)含量2.50%。
3.1.4 生育期  生育天数78~80d。属早熟品种。
3.1.5 适应性  适宜春、秋播,春季一般宜在海拔1650~2600m的低山和高山苦荞主产区种植,秋季宜在海拔1550~2100m的低山和二半山区种植。
3.2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2年结果汇总,单产2149.95kg/h㎡,较本地对照种“依额”增产22.16%,较全国对照种“九江苦荞”增产31.89%。
    2006~2007年品系比较试验。2年汇总单产1110.0kg/h㎡,较本地对照种“依额”单产690.0kg/h㎡,增产420.Okg/h㎡,增幅为60.87%。较全国对照种“九江苦荞”单产769.95kg/h㎡增产340.05kg/h㎡,增幅为44.17%。2008年凉山州苦荞麦区域试验汇总,平均单产2050.05kg/h㎡,较对照种“九江苦荞”平均单产l519.95kg/h㎡增产530.1kg/h㎡,增幅为34.87%;2009年凉山州苦荞区域试验汇总。平均单产l849.95kg/h㎡,与对照种“九江苦荞”产量持平。
    2008~2009产量汇总结果表明:平均单产1950.0kg/h㎡,较对照种“九江苦荞”增产16.80%。2009年生产试验结果,单产l680.Okg/h㎡。较对照种“九江苦荞”增产6.67%。
4 栽培技术
4.1 精细播种
4.1.1 播种期  春季一般在4月上、中旬;秋季在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较为适宜。
4.1.2 播种前种子处理  晒种:晒种能改善种皮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酶的活力,从而提高种子质量。晒种宜选择在播种前7~10d的晴朗天气,连续晒2~3d。选种:经清水和泥水选种后能提高种子发芽率3~7%。
4.1.3 播种  条播和点播的出苗率比撒播高,能提高苦荞产量,条播行距一般在25~33cm。
4.2  合理密植
    用种60~75kg/h㎡,且保证苗齐,有效上林株控制在165~300万株/h㎡以上300万株/h㎡之间即可。
4.3  合理施肥
    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注重底肥,轻追肥。播种时用过磷酸钙450kg/h㎡、农家土杂肥1.5万kg/h㎡作底肥。幼苗长至10cm左右视苗情追肥,追氮肥75kg/h㎡左右。
4.4  田间管理
4.4.1 中耕  一般1~2次,幼苗长出第4片真叶后,即可进行。第1次中耕后10~15d,视气候、土壤和杂草情况再进行第2次中耕。中耕除草须在开花以前(幼苗长出第6~7片真叶)进行。通常结合追肥进行。
4.4.2 排水  苦荞在整个生育中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适宜的水分有利于苦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因此在苦荞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均应注意排水防涝。
4.4.3 病虫害防治  用五氯硝基苯粉剂(40%)0.5kg拌种,或在苗期喷洒1:2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粉500~600倍药液,防治荞麦轮纹病、褐斑病、白粉病和立枯病效果较好。
    防治二纹柱萤叶甲用5%来福灵乳油对水3000—3500倍液,进行喷雾,效果可达90%以上。在幼虫3龄以前。可用4000倍速灭杀丁或1500倍锌磷乳油喷雾防治粘虫效果较好:用90%敌百虫1000~2000倍液、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用40%乐果l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荞麦钩刺蛾,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4.5 适时收获、防治混杂
    当2/3籽粒呈现本品种正常成熟的灰棕色时,及时收获,收割后在田间堆放2~3d(使其后熟,增加粒重)再脱粒,及时晾晒。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3%以下时入库。


参考文献
【1】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60
【2】李发良、曹吉祥、苏丽萍,苦荞新品种一川荞1号【J】,四川农业科技,2011(3):14
【3】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lsnk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