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农科所多途径选育作物新品种
“嫦娥5号”返回试验卫星搭载材料育种工作会在昌召开
3月19日,州农科所召开“嫦娥5号”卫星搭载返回育种材料工作动员会,所领导以及马铃薯、小麦、玉米课题组负责人和相关科技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所长马正华主持并传达了州委、州政府关于“嫦娥5号”卫星搭载返回育种材料工作要求。
在州委、州政府等主要领导和省政协副主席翟占一同志的关心帮助下,2014年10月,州农科所提供的马铃薯、玉米、小麦共11份育种材料经“嫦娥5号”返回试验卫星搭载,在太空中经历38万公里后成功回收。该项目是利用航天技术,将农作物种子带到太空环境,经过宇宙射线、微重力、重离子、高真空等特殊空间环境处理,诱发种子产生基因突变,通过常规育种与航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育种目标筛选出优良变异,培育出适宜于我州农业生产需要的优质、抗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州农科所迅速成立“嫦娥5号”返回试验卫星搭载材料育种领导小组,熊仿秋副所长担任组长,下设马铃薯、玉米、小麦3个育种小组。四川薯类创新团队育种岗位专家徐成勇、四川玉米创新团队育种岗位专家龙永昌、麦类育种专家辜义芳分别担任三个育种小组负责人。
熊仿秋组长指出,各小组要紧紧抓住这次难得的航天育种机会,尽全力做好材料的保存、种植、观察与优良变异的筛选和稳定成系工作,尽可能从中筛选、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由于卫星搭载带来的变异(或突变)目前还属未知,相关科研人员要对全部材料的性状表现做好观察和记载。
目前,各育种小组已按照上级要求认真拟定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下一步将按照方案分别在昭觉县、西昌市和海南省三亚市、州农科所安宁镇试验基地分别开展相关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努力完成好此次航天育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