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农科院小麦实产验收 打破西南麦区旱地小麦单产纪录(图文)
2024年5月6日,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员汤永禄、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推广总站粮油科科长、高级农艺师覃海燕、凉山州农技站站长、研究员余世学、凉山州种子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明渝林、会东县农技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王太才5人组成专家组,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汤永禄研究员团队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刘于斌研究员团队展开合作--开展的2023-2024年小麦高产攻关试验地进行实产验收 ,该攻关试验品种11866(昌麦39)和昌麦30是凉山州农科院选育的。凉山州农科院何子拉副院长、黄卫平副院长、纪委书记侯盛林、粮油所正高级农艺师李润及小麦团队成员参加了实产验收会。
专家组来到凉山州会东县姜州镇大屯村,对小麦高产攻关试验地进行实产验收。经过机械化实收、称重、测试水分等验收环节后,综合得出,该片田块亩均产量达665.27公斤,打破西南麦区旱地小麦单产纪录。
旱地小麦,在西南麦区(云、贵、川、渝),旱地小麦约占小麦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单产却仅有稻茬小麦的一半,主要原因在于旱地小麦受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产量始终无法得到大的提高。
“昌麦39”是凉山州农科院2012年3月以自育品系2012优3817为母本, 2012-2663为父本杂交,对杂交后代采用系谱选育法,经过7年7代选育于2019年稳定成系。经过鉴定试验、品比试验,于2021参加四川省高原小麦区域试验。2023年7月通过区域试验,10月参加生产试验,2024年4月通过田间技术鉴定。
“昌麦39”耐旱、耐热、植株矮、根系发达、灌浆速度快,转色落黄好,籽粒大而饱满对夺取高产创造了种子基础,加上配套运用精量播种技术和增密抗旱栽培技术,通过这项技术的实施,穗数可以增加三到五万(穗),产量增加一到两成。
抗旱、耐热、高产小麦品种配套精耕细作的技术得到专家组的肯定,值得推广。“如果使用耐旱、耐热、高产小麦品种配套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到我们整个旱地麦区,就能够使我们旱地小麦乃至全省小麦单产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员汤永禄说道。
专家组来到凉山州会东县姜州镇大屯村,对小麦高产攻关试验地进行实产验收。经过机械化实收、称重、测试水分等验收环节后,综合得出,该片田块亩均产量达665.27公斤,打破西南麦区旱地小麦单产纪录。
旱地小麦,在西南麦区(云、贵、川、渝),旱地小麦约占小麦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单产却仅有稻茬小麦的一半,主要原因在于旱地小麦受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产量始终无法得到大的提高。
“昌麦39”是凉山州农科院2012年3月以自育品系2012优3817为母本, 2012-2663为父本杂交,对杂交后代采用系谱选育法,经过7年7代选育于2019年稳定成系。经过鉴定试验、品比试验,于2021参加四川省高原小麦区域试验。2023年7月通过区域试验,10月参加生产试验,2024年4月通过田间技术鉴定。
“昌麦39”耐旱、耐热、植株矮、根系发达、灌浆速度快,转色落黄好,籽粒大而饱满对夺取高产创造了种子基础,加上配套运用精量播种技术和增密抗旱栽培技术,通过这项技术的实施,穗数可以增加三到五万(穗),产量增加一到两成。
抗旱、耐热、高产小麦品种配套精耕细作的技术得到专家组的肯定,值得推广。“如果使用耐旱、耐热、高产小麦品种配套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到我们整个旱地麦区,就能够使我们旱地小麦乃至全省小麦单产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员汤永禄说道。


责任编辑: 粮油清超
标签:
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