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单位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在苦荞驯化起源研究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图文)
1月12日获悉,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美亮团队牵头,联合我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捷克国家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国内外10余家科研单位完成的全球14个国家的510份苦荞资源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工作,题为“Resequencing of global Tartary buckwheat accessions reveals multiple domestication events and key loci associated with agronomic traits”以长文形式于国际著名期刊《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我单位李发良作为共同作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该研究第二完成单位,对本项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研究一是构建了涵盖野生种、农家种不同层次的510份苦荞核心种质资源,全面系统构建了苦荞基因组变异图谱。经基因组测序,从中挖掘到超过109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鉴定到与株高、千粒重、果皮颜色、黄酮类物质含量等农艺和品质性状相关的独立驯化区间及重要遗传位点。二是明确了我国西南地区作为全世界苦荞多样性中心和栽培苦荞起源驯化中心的独特地位。通过生物学分析,将种质分为一个野生群体和两个栽培群体,从分子水平证明了苦荞起源于泛喜马拉雅地区,然后传播到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形成中国南北栽培苦荞的两个独立分支,再由中国北方传播到韩国、中亚、俄罗斯、欧洲以及北美地区。由此明确了我国西南地区作为全世界苦荞多样性中心和栽培苦荞起源驯化中心的独特地位,为研究苦荞驯化和性状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李发良介绍,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的接壤地带,是我国苦荞主要产地之一。凉山州常年苦荞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苦荞之都”。随着2020年全州脱贫攻坚工作的胜利完成,凉山州党委、州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荞麦产业,全力打造苦荞主产区乡村振兴工作,走高质量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单位在凉山州党委、政府、州农业农村局等领导下,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凉山州农科所科技扶贫专项计划等项目支持,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昭觉县和甘洛县农业农村局和州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在凉山州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和良种选育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一是建立了荞麦资源鉴定评价基地。依托凉山州农科所高山作物研究站,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荞麦种质资源扩繁基地,每年扩繁荞麦种质资源2000余份;建立了我国最大的金荞麦种质资源保存基地,系统开展了荞麦的品质性状鉴定评价和优异材料筛选工作。二是选育了高产优质苦荞新材料。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合作,选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苦荞新材料。根据2020年四川省苦荞品种区域实验最新报告结果,选育的新材料均亩产达到196.45 kg,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3.10%;芦丁含量高达3.1%,比当地提高了50%,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同时提高。三是开展了田间课堂和培养技术人才。协同帮扶专家在荞麦播种、田管、收获等重要时节组织田间技术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发放荞麦技术宣传册1万余册,带动了5000余户贫困农户增产增收。通过基地示范+科普宣传+技术培训三者结合的方式,为荞麦生产服务面积达1.0万亩,辐射带动荞麦5.2万亩。受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荞麦平均亩产达123kg,较对照增产5.3%。在疫情期间,在条件允许下,协助当地荞麦种植户复工复产工作。
“我单位积极参与荞麦高水平研究工作,推进荞麦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李发良介绍。凉山州率先在全国出台无公害苦荞麦和优质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苦荞麦和苦荞茶地方标准、成立苦荞麦和苦荞茶行业协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体系,已开发出精深加工产品十大系列、数十个地方特色品种。尤其是,凉山州拟大力筹备建设国家荞麦博物馆,将凉山州荞麦文化带给更多的人,为苦荞产业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论文链接: 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0-02217-7

责任编辑: 高山站
标签:
上一篇:凉山州苦荞麦科学种植技术生产建议
下一篇:学中共党史,讲小麦故事(图文)
相关资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