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合作 携手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
农业部2015年1月提出,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将成为继稻米、小麦、玉米后又一主粮。凉山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地区广泛,是传统优势农作物,其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省首位,为全省马铃薯集中产区。
为抓住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机遇,加强院所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探索马铃薯“主粮化”发展道路,推动马铃薯从地头到餐桌,西昌学院与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合作,开展马铃薯主粮化研究,4月28日,两家单位在州农科所举行“马铃薯主粮化合作研究”签字仪式。
西昌学院院长夏明忠和西昌学院科技处处长蔡光泽从粮食安全、马铃薯营养价值、加工与烹饪、储藏运输等方面介绍了开展马铃薯主粮化研究方向,同时介绍了与州农科所合作的前景。据悉,省教育厅已下发文件,批准西昌学院“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 为立项的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马铃薯重点实验室”为立项建设的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为立项建设的省高等学校研究中心。下一步学校将申报马铃薯工程技术实验室,开展马铃薯主粮化的储藏运输技术、食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处理和利用技术研究等关键技术。这4个平台的组建将实现马铃薯从“研发-→应用-→推广”一体化。
州农科所副所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刘绍文介绍了该所开展马铃薯研究情况。该所开展马铃薯研究工作有60多年历史,到目前引进筛选并通过审定和认定的新品种有“米拉” 、“合作88” ,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有“凉薯3号”、“ 凉薯97” 、川凉薯系列等共17个品种,所育成的新品种占全省育成通过审定品种的50%以上,目前种植面积在凉山州生产上占60%以上。获得国家、省、州及奖项11个,发表论文80多篇。目前从事马铃薯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有20人,其中研究员3人、高级农艺师4人,研究团队中有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四川创新团队岗位专家2名、凉山州学术带头人1名、拔尖人才2名。开展的国家级、省级、州级项目主要有9个。围绕马铃薯主粮化这个战略,我们将从不同类型品种培育筛选、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研究,力争培育出更多、更好的马铃薯新品种,为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州政协副主席、州农科所副所长熊仿秋从共同申报项目、联合开展马铃薯育种攻关、交换马铃薯育种材料、开展马铃薯资源收集、整理、评价及种植资源创新、共同开展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加工与烹饪、储藏 、马铃薯品种区域布局和新品种示范推广等7个方面介绍了双方合作内容。
州农科所所长马正华,副所长江秉俊、刘宗华,纪委书记侯盛林等领导参加签字仪式并讲话。